更新时间:2025-07-25 13:56:41 | 浏览次数:3958
“世界遗产影响评估作为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工具,其政策导向作用愈发重要。”上海分中心主任邵甬介绍,“本次培训采用‘理论教学—实地考察—案例研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旨在为学员提供国际视野下的遗产管理经验交流平台。”
鲍一帆是此次牛津学联端午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地地道道嘉兴姑娘,她对端午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活动中,从端午节的前世今生,到赛龙舟、吃粽子的由来,她娓娓道来,分享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据抚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参赛运动员和船舶高效顺畅通关,该检查站制定专项勤务方案,与外事办、商务口岸局等相关单位加强通联,提前获取参赛运动员信息,协调出入境相关工作。同时,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对参赛船舶集中停泊点进行24小时驻港监护,确保参赛船舶安全停靠,护航赛事活动顺利进行。
“这正是我在那场灾难后看到的未来。”凯尔纳回忆说,重建过程中,巴西国家博物馆收到各国孩子们寄来的信和画。“那些可爱、真诚的信件让我深受感动。孩子们前来‘拥抱’博物馆,渴望属于他们的博物馆能早日回归,而这正是我们的义务、责任,以及将要实现的目标。”
5月18日,由荷兰皇家菲仕兰与中国绿化基金联合主办的“万物共生,和美永续”菲仕兰朱鹮栖息地捐赠暨保护地球免疫力联盟成立仪式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施米特、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叶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许明德、菲仕兰中国高级副总裁杨国超、以及菲仕兰渠道合作伙伴代表等出席仪式,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保护时刻,开启聚焦"呵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免疫力"的系列行动。
近年来,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蓬勃发展,树立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在2022年举行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提炼了“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中阿友好精神,规划了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方向,提出了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两年多来,中阿战略互信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惠及人民,人文交流进一步丰富,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阿关系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方加强对阿合作的初心不变、方向不改、信心不减。2026年,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将在中国举办,这必将成为中阿关系史上又一座重要里程碑。
中国驻印尼使馆文化参赞王思平在致辞中表示,中印尼两国在红树林及生态多样性保护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今年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中方愿同印尼一道,扩大两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的合作,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