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没想到仅用4天就完成了合同签署、数据对接、商品上架的全流程。”在与对接洽谈区相邻的会议室里,上海冠华电商总经理顾燕向来参会的外贸企业分享了与上海百联集团携手迅速完成“外贸转内销”的经验。上海冠华是一家不锈钢厨具公司,2024年出口销售额约为500万元,其中对美出口占比达到60%,近期企业积极布局“外贸转内销”。了解需求后,百联集团设立绿色通道和对接小组,简化审核材料,压缩审核时间,在线上平台和线下商超同步上架产品。“货品刚上架,一天营业额就将近1000元,开拓国内市场有了好的开端。”顾燕说。
绿色产品溢价较高,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研究报告显示,企业为更可持续的产品收取的平均溢价为28%,远高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10%的溢价水平。现实中,产品越“绿”,价格越高。在咖啡店买一杯用低碳燕麦奶制成的拿铁,比牛奶拿铁贵3元;在超市里买一盒用大豆蛋白制成的环保植物肉,价格是普通肉的好几倍。购买一台有节能认证的空调,通常比普通空调贵几百至上千元。
记者又来到郑州金水慧慈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导诊台上写着的“血压测量、胸透、肝功、内科”不用都做。记者以备孕为由,并未出示任何证明,就免去了X光胸透检查。
此次展览收到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多地的投稿作品,最终选出40幅儿童绘画作品进行展出。在一幅画作旁边,一名8岁小朋友写道:“我画的是我没有说出口的话。”张予澄和张予潇小朋友说,有时候,小朋友的心情,大人听不懂也看不见,她们希望借由画笔,让内心世界被更多人看见。
但随着税收征管能力不断强化,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企业实际税负正在逐步接近名义税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痛感会更明显,一些企业如果不能承担可能会选择停业,这不仅影响就业,更会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政府还在加快制定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提高绿色产品的可信度。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证消费机制”,鼓励相关用能单位在强制绿电消费比例之上,进一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新政还关注到居民绿证消费场景,比如提出推广绿色充电桩,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绿色电力;推动电网企业、绿证交易平台等机构为居民购买绿证提供更便利服务,将绿色电力消费纳入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评价指标等。
上述两起事件,引起了一些企业人士的担忧。这些担忧包括是否存在全国性查税,不少企业担忧如果倒查多年需要补税,这对于经营困难的当下无疑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