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1 14:17:35 | 浏览次数:5558
高等教育如何打开大门迎AI,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指出了明确方向。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有各级政府部门和合作伙伴的支持,我们的创新生态将会更加繁荣。”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表示,该校创校的初心就是致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其中“知识成果转化”是重要发力点。
伴随AI工具在学习中的快速普及,不少高校和教师正尝试从“堵”转向“疏”。但AI能否用于毕业论文?使用边界如何界定?检测标准是否科学?在AI深度融入教育体系的当下,这些问题正成为高校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资料显示,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12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亲到台湾。历任台湾《创世纪》诗刊编辑、东海大学外文系讲师及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其诗风浪漫而哀愁,融合中国古典与现代意象,对台湾现代诗发展具有指标意义。
金边/曼谷6月15日电 (记者 杨强 李映民)柬泰联合边界委员会(JBC)14日至15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会议,就两国边界问题进行讨论。这是两国时隔12年首次召开联合边界委员会会议。
“AI检测工具单纯基于文字组合进行评判,与传统的测量工具不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AI技术发展仍然不完善,用AI工具去筛查AI生成内容并不可靠。
澳门大学很早就将ChatGPT等AI工具权限开放给学生,并制定了规范性条例,对AI的引用程度有明确的要求。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说:“AI可以成为学生的高级助手,但核心的观点仍需要原创,支撑观点的材料可以由AI搜集,这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独立判断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