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4 01:10:25 | 浏览次数:2669
杭州6月13日电(张煜欢)在时代变迁下,古老文明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文化遗产又当如何实现可持续传承?6月13日,在中国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联动与共享——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对话”活动在杭州举行。活动上,四位深耕世界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一线的专家围桌探讨,如何让申遗“进行时”的项目汲取“完成时”的经验,进而更好地迈向文明的“将来时”。
鹤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小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智慧结晶和精神追求。鹤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33项,市级110项,包括民间社火表演的恢宏热烈、大平调戏曲的韵味悠长、泥咕咕的造型多样、子馍美食的独特风味等。诚邀大家有机会来到鹤壁,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共享文化传承的喜悦。
“文学作品及其翻译正是把一个民族的心灵呈现给另一个民族,打开哈中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也是实现两国民心相通的关键路径之一。”深耕哈中双语翻译逾30年的哈萨克斯坦汉学家、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东方学系教授法蒂玛,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连日来,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黄河流域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针对流域相关省(区)旱情,黄河防总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第一时间分别启动抗旱四级响应和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自6月14日17时起,针对河南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相关单位落实落细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做好旱情持续或进一步发展的应对准备。
中国贸促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单明表示,近年来,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贸易、投资、金融、交通、物流、工业、农业等各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中国贸促会愿同区域内的工商界合作伙伴一道,共同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多边合作做大共同发展的蛋糕,推动上合组织经济发展进入更富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数字技术让良渚文明‘动’了起来,文创产品让大运河漕运文化等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杨建武看来,数字技术增强了文化传播力,更让“世遗”美美与共。
“通过申遗,我们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筑起了坚实的保护屏障,让它们得以代代相传,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永不干涸。”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黄莉表示,如今良渚正在进行公众教育体系建构,推动遗产知识进全国统编教材,出版从婴幼儿到中青年、成年的全年龄段覆盖科普读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