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6 03:29:09 | 浏览次数:6577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5省(区)调拨3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支持地方做好抗旱救灾各项工作。
高温方面,未来三天,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等地高温范围广,其中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有37~39℃,局地可达40℃。22日起,上述地区高温范围明显缩减、强度减弱。
湖北省防办要求,全省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后,各地要加强监测预报、坚持联合会商,全面掌握雨情、水情、农情、墒情、旱情、灾情和抗旱行动,摸清本地抗旱水源现状和供水灌溉能力,结合气象预报和江河来水预测,分时段、分区域、分需求研判抗旱形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南疆行活动依托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服务基层的优势,面向新疆南疆全域开展2个月的系列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助力新疆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技人才培养。
着眼未来,完善全球治理需要崭新的理念指引。时代是思想之母。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敏锐时代洞见和深沉历史自觉。全球治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治理或社会治理,其依靠的是在共同的价值理念认同之上,由各个行为主体通过协商形成一定规则、建立相应制度,来调整相互关系和权利义务。因此,完善全球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解决理念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随着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积极深远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理念倡议,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和支持;中国在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期待和赞许。特别是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横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回潮,世界渴望稳定性和方向感,越来越多的国家真诚希望中国展现领导力、提供确定性,热切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凯泽·纳瓦布:当地应利用多语言平台、沉浸式数字技术、全球青年大使,以及与国际机构的战略合作。包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倡议(BRISD)等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以促进包容性的国际对话和文化交流。
思维重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一种关于全球治理的思维模式革命。一是以辩证思维根本性解决权责统一的问题。2025年4月,在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应该履行国际责任,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潮流和国际贸易环境,共同抵制单边霸凌行径,不仅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国际规则和秩序。”这体现着将治理规则的设立者、治理行动的参与者、治理成果的享有者紧密联系起来。二是以系统思维看待全球治理,适应变化了的世界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系统深刻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理念加强全球治理”的时代命题,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以问题导向聚焦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发展、安全、文明的议题,提供以“三大全球倡议”为代表的国际公共产品。强调在应对地区冲突、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紧迫性问题时,多边机构要快速反应,展现人道主义和行动力;在应对新兴技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长期性挑战时,多边机构要未雨绸缪,展现前瞻眼光和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