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1 13:56:35 | 浏览次数:4134
华南师范大学“向客之音”突击队创作了客家儿童音乐剧《阿民与大黄》。该项目以“音乐+科技+文旅”创新模式推动客家文化传承,联合国内25所学校,在汕尾、梅州、清远、深圳、广州等地开展线上线下展演,年覆盖观众超50万人次。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增加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做到远送多浇、有水可浇;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及时开闸放水,争取多引黄河水;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4万台,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夏播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3万亩次,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
“企业缺技术、缺人才、缺项目、缺渠道,我们就当‘搭桥人’。”针对当地创新主体面临的“四少”困境,黄晓辉化身“科技红娘”,带着企业需求清单跑遍高校院所。在她的努力下,77个在研科技项目累计争取到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等项目资金6018万元,更是撬动企业研发投入5.3亿元,吸引近千名盟外专家与本土人才投身研发。
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既需要深厚的物理和数学功底,还需要研发新仪器设备,在雷电频发多灾区和特殊环境区域开展野外观测实验,主动诱发雷电来探测其过程机理。该研究面临许多艰辛、危险和困难,需要经受暴雨、大风、强电磁辐射等恶劣环境的考验。由于涉及探测技术自主创新、多尺度观测融合及机理分析建模的复杂研究链条,往往导致科研周期长、成果产出慢,在当前普遍追求热点、速出成果的科研环境下,这种需要长期积累的大气物理基础研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比如经费短缺、人才吸引力不足等,但中国科学家始终坚守在这一关乎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的战略性基础研究领域,并不断创新发展。
从博物馆本身来看,随着各地对文博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加大,许多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展陈手法和互动装置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最近甘肃省博物馆以馆藏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为原型,打造“绿马和朋友们之家”主题空间,让这一经典IP走进会客厅、书房等6个主题区域,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文物的现代生活”。这些硬件的升级,不仅提升了观展体验的科技感和趣味性,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打卡、拍照、分享的新场景,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2028至2030年,研发智能化火灾预测系统,林火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建立覆盖全国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主导制定3至5项国际林火防控标准。
因此在不断强化税收征管的同时,应该同步适度推进税制改革,适度降低名义税率,让企业实际税负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也并不会由此减少,进而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