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7 13:42:39 | 浏览次数:0358
位于营口市站前区的5万亩水稻集中种植区,多台插秧机正在田中穿梭。其中有近半的设备采用了无人驾驶插秧机。它们正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精准栽插,行距误差不超2厘米,单机每小时作业超5亩,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今春开始,营口市投入5300多台插秧机,其中近半数搭载智能系统。
纪宁说,目前中国青少年网球尤其是女子青少年网球,已经成为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领域一个风口。郑钦文夺冠能促进更多中国青少年加入网球运动。与此同时,中国网球训练场地和比赛场地硬件条件以及软件设施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网球经济蕴含的巨大空间也随之逐步释放出来。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讲解了博物馆教育、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存问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新强,凭借北大生物标本馆丰富资源,传授打造特色“校本课”的宝贵经验,引导教师以生物标本为切入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课程。史家胡同小学特级教师郭志滨则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博物课程融合的技巧,丰富课程文化底蕴。同时,学而思博物张丹博士、蒙皓博士联合北京大学孟世勇老师、刘超老师,为研修班教师提供校园实践示范课,助力“校内博物馆+课后实践”的连贯式教学。
“茅台比喻为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有万千茅台工匠撑起质量的天,有数代茅台人积淀起的枝繁叶茂的品牌,也有向下伸向消费者需求的渠道根系,既具有向上生长的动能,又具有向下扎根的韧性,这就是信心、定力和底气所在。”王莉说。
博物馆的沉浸化、交互化,重新定义我们对知识获取和文化体验的期待。如今的博物馆,更加注重让文物“开口说话”,注重科技融入以及互动体验。AI技术正在悄然影响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迸发新活力。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新形式,增强“博物馆体验”,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借助AI技术,博物馆不再是单向输出文化知识的展厅,而成为激发观众参与感和创造力的乐园,使文物展示传播变成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使单向传播变成互动体验,使参观变成参与。这有效提升了观众体验,并创造了新的价值。还有越来越多“数字人”加盟博物馆,实现个性化场景适配。在河南博物院,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能“穿越”回唐朝来一场Citywalk(城市漫游);河南博物院引进的首个数字展——《唐宫夜宴》XR(扩展现实)大空间沉浸展,千年前的盛唐风华,被立体式复刻至数字空间。博物馆通过数智赋能,从静态的展示空间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场所,以更加丰富、鲜活的方式,连接过去、现在、未来。博物馆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也让公众更能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映宇宙集团与人之初杂志社联合出品的短视频《弗拉基米尔的选择》,通过AI数字人“映映”将酷爱中华文化的弗拉基米尔带入虚拟现实空间,让其全身心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娄底经开区,AI技术正深度融入钢铁生产的“毛细血管”。依托智能化模型,涟钢重点攻坚烧结机料面异常识别、焦罐挂钩识别等9大视觉检测场景,推动AI在原料检测、设备运维等环节规模化应用。谭新透露,AI质检系统缺陷识别率已达99.5%,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