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2 14:53:11 | 浏览次数:8397
北京6月16日电 2025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年度十大引领性成果,包括LABUBU成为全球顶流等。
2024年,中方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其中“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居于首位。同年,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津巴布韦大学共同成立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推动中非文明交流等相关领域研究。
“近年来,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指引下,行业正向更科学、更系统的精准管理体系迈进。”依视路陆逊梯卡大中华区专业视觉健康总裁林国樑说,2025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期间交出创新答卷,包括推出覆盖3-5岁、6-9岁、10-12岁三个年龄段青少年儿童的眼镜,进一步提升近视管理效果,以及将临床研究成果贡献给行业参考,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循证支撑。
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海球早在两年前便看到类似装饰学士服的创意,并许下愿望:毕业那年要“与‘自推’共赴典礼”。今年,她如愿以偿,穿着亲手装饰的“痛学士服”拍下了毕业照。“同学们觉得好看,老师们也露出欣赏的笑容,我觉得这份个性被接纳了。”她说。
据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平台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新增注册用户3000万人,新增海外本土作者12万人,新增海外本土创作作品50万部,海外本土生态逐渐形成。中国网络文学在亚洲读者量最大,约占全球读者总数的八成,市场份额占全球的五成以上。北美是中国网文拓展海外市场的重点地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的三成。其他地区也有较大拓展空间。中国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从甘肃自驾而来的游客李成旭,随着人流进入永宁门瓮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筑》《少年行》《春江花月夜》《天下朋友》《琵琶行》构成的五大唐文化主题舞蹈,在瓮城里精彩上演。舞者轻拂衣袖,演绎千年风华,赢得游客阵阵掌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穿越感’。”李成旭拿着手机拍个不停,“历史书里描绘的唐代盛景,好像就在眼前。”
周文化借分封之势向四方扩散。诸侯在封国行周礼,从祭祀大典到日常礼仪,规范民众行为,办庠序,推雅言,书写系统伴随分封落地生根。与商代甲骨文相比,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显示周人的语言文字能力出现巨大跃迁。至少数百篇长铭文,完整翔实,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录。例如出土于陕西岐山的毛公鼎铭文,字数接近500字,是现存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完整记录了周王对重臣毛公的册命。例如霸伯尚盂铭文,116字详细记录西周时期的完整聘仪,是研究周代宾礼的重要材料,可与传世文献《仪礼·聘礼》互相印证。